兵法三国游戏

品读《资治通鉴》| 世上只有不败兵法,没有必胜兵法

诸葛亮率大军出发,进驻沔水北岸阳平关石马城。

诸葛亮延聘广汉郡太守姚軎为丞相掾(丞相府各曹的长吏,即丞相府各部门的长官),姚?推荐了一批文武官员。诸葛亮称赞他说:“最大的忠诚,就是能为国家举荐人才。通常举荐人才的人,都受自己的擅长和偏好所局限,而姚掾举荐的人,刚柔文武都有,可以说是博雅了。希望各位掾官,都能以姚掾为榜样,以符合我的期望。”

魏明帝曹?听说诸葛亮在汉中,他便打算出动大军攻击诸葛亮,他将他的计划向散骑常侍孙资咨询。

孙资说道:“当初武皇帝曹操亲征南郑县,降服张鲁,但在阳平关一战中,战况一度十分危险,最后勉强才取得胜利,后来他又亲自带兵救出了夏侯渊的部队。武皇帝曾数次说:'南郑简直就是天狱(天然的牢狱,比喻地势险恶),南郑之中的斜谷道就是五百里的石洞。'这些话是因为汉中郡偏僻险要,以及庆幸救出夏侯渊的部队,从而让武皇帝有感而发。

“再者,武皇帝用兵如神,他见到蜀贼栖息于崇山峻岭之中,吴寇逃窜于长江大湖之间,于是对他们加以容忍,暂时避开,不要求将士和他们硬拼,不争一时的气愤,这就是兵法上所说的见胜而战,知难而退。

“今天我们如果进军南郑讨伐诸葛亮,道路险阻,计算一下所需兵力,及粮食转运、镇守南方四州,遏制吴军水贼的十五六万人,也要调往南郑前线,除此之外,恐怕还需要征调新兵和物资,天下骚动,费力广大,这是陛下要深思的。

“战争这件事,进攻方需要投入的力量,至少是防守方的三倍,我们不如就以现有的部队,分别命大将据守险要地形,足以让敌人打不进来,疆场清净无事,将士们高卧帐中,百姓平安无事。数年之间,中国越来越强盛,吴、蜀二虏自己就垮台了。”

曹?于是停止。

[点评]

对于诸葛亮北伐,由于魏强蜀弱,所以人们似乎普遍接受“知其不可为而为之”的观点,但为什么诸葛亮非得做“不可为”之事?争议就非常大了。

为诸葛亮北伐辩护的理由大致如下:一是诸葛亮秉承刘备遗愿,志在北定中原,兴复汉室;二是转移蜀国的内部矛盾;三是进攻是最后的防守,以进攻防止魏国打蜀国;四是“不可为”是假命题,诸葛亮应该有成功机会的。

关于第一个理由,就像清代初期,不少志士一心想“反清复明”,为了政治理想而不怕牺牲,宁为玉碎不为瓦全,人家死都不怕,你还好说什么呢?精神层面的东西,这里就不去探讨了。

关于第二个理由,恐怕站不住脚,诸葛亮是蜀国的精神支柱,如果矛盾如此突出,诸葛亮六出祁山,一直在前线,不待在首府政权中心,那岂不更危险?

关于第三个理由,以打代守,消耗如此大的财力物力人力,岂不让国家更加脆弱?事实上也是如此,真的是这个思维的话,诸葛亮能如此糊涂?

关于第四个理由,我倒认为可能更符合诸葛亮当时的初衷,他的判断觉得成功的概率不小,问题是这样的判断与决策是否正确?

下面重点分析一下。

《孙子兵法》说:“昔之善战者,先为不可胜,以待敌之可胜。不可胜在己,可胜在敌。故善战者,能为不可胜,不能使敌之可胜。故曰:胜可知,而不可为。”

善于用兵作战的人,总是首先创造自己不可战胜的条件,并等待可以战胜敌人的机会。使自己不被战胜,其主动权掌握在自己手中;敌人能否被战胜,在于敌人是否给我们以可乘之机。所以,善于作战的人只能够使自己不被战胜,而不能使敌人一定会被我军战胜。所以说,胜利可以预见,却不能强求。

这段话告诉我们:这世上只有不败兵法,没有必胜兵法。

《孙子兵法》还说:“古之所谓善战者,胜于易胜者也。故善战者之胜也,无智名,无勇功。故其战胜不忒,不忒者,其所措必胜,胜已败者也。故善战者,立于不败之地,而不失敌之败也。是故胜兵先胜而后求战,败兵先战而后求胜。”

善于用兵作战的人,都是只打容易的仗,看见难打的仗,他就避开不打,所以他没有什么智勇的名声。他的仗也没有什么精彩可观之处,没什么特别。因为他所战胜的,都是自己已经败掉的敌人。善战者,首先让自己立于不败之地,然后就是等敌人自己败。一旦敌人露出败像的时候,他不会错过机会。所以,胜兵先胜而后求战,是胜中求战;败兵先战而后求胜,是战中求胜。

诸葛亮平南的时候,就是先胜而后求战,虽然对蛮夷不是碾压之势,但对手绝对不敢正面作战,不会对诸葛亮的大军构成威胁。

然而,诸葛亮北伐之时,绝没有必胜的把握,他是先打了再说,是战中求胜,在兵法上就属于“败兵”。

魏国的孙资是远见卓识,完全符合兵法原则,诸葛亮则是明知不可为而为之。只要魏国不犯错误,他是完全束手无策,最后的结局和孙资预想的完全一样。

《孙子兵法》还说:“善用兵者,修道而保法。”善用兵的人,首先把自己国家搞好,军队训练好。什么时候解决统一大业呢?自己强大,而敌人发生败像,已经具备了胜中求战的时候,再来解决问题。

总而言之,我认为,诸葛亮是治国理政的绝世之才,如果他不去北伐,而是坚持富国强兵,培养人才,或许三国最终走向有改变的可能。

当然,我们都是“事后诸葛亮”,诸葛亮选择北伐的原因肯定很复杂,不好贸然评价,这里也只是一家之言的推测而已。

郑重声明: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,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,如作者信息标记有误,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,多谢。